十九世紀末,經過維新運動的日本,已然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
準備用武力在世界的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
而以天朝中土自居的清國,也不想失去東亞宗主國的地位, 
1894 年,雙方終於因為插手朝鮮的內政問題,爆發了清、日甲午戰爭。
隨著清國的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台灣再次面臨巨變。

 

1895 年 4 月 17 日,臺北街頭耳語紛紛:
「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已在日本簽訂和約,
    清國將台灣及澎湖永遠割讓給日本。」
消息一傳開,台灣民眾,
尤其是那些官吏、富商、地主和讀書人,多感到震驚憤怒和不安。

雖然清帝國統治台灣的最後十年決定把台灣升格為省,
並且任命劉銘傳為台灣第一任巡撫,
而劉銘傳也想讓台灣走上現代化,
但清帝國終於還是放棄了這個當初認為是化外之地的邊陲小島。

當日本帝國以驕傲的征服者的姿態,登陸他們在海外贏得的第一個殖民地時,
他們遭受到來自台灣的民間反抗組織最激烈的抵抗。
台灣巡撫唐景崧,更受到 張之洞 的暗示,
利用國際公法以及島內的民意來阻止台灣被割讓。
於是,丘逢甲、林朝棟、林維源等台灣仕紳,都相繼地加入了催生「台灣民主國」的行列。

「台灣民主國」倉卒成立,一方面得不到列強的承認,
另一方面日軍已經逼進台灣沿海,終於在十天之後潰散,主事者紛紛逃亡,
只剩台灣民眾靠著自己的力量保衛家園
面對日本強大的軍事力量,台灣終究逃不過被殖民的命運。
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還是要為生活而忙碌,
對新的統治者,他們疑懼地保持著觀察的態度,
對抗日保台行動是否成功,也是觀望著局勢的變化。

依據馬關條約,清帝國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從此就法律上來說,台灣已成為日本領土的一部份,
但是日人則一再藉口台灣的歷史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及社會型態迥異於日本,
乃仿效當時列強統治殖民地的方法,
在台灣實施民族差別的殖民統治,此性質直到結束統治長達五十一年均未改變。

為了從台灣這塊殖民地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日本統治期間在台灣完成多項基礎建設。 
1895 年底,後藤新平擔任總督衛生顧問時,
延聘英國籍技師巴爾頓來臺興建自來水和下水道工程。
隨著水道修濬完成,台灣社會開始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現代化蛻變。 

在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民間卻發生了一件帶著濃厚宗教色彩的抗日事件,
那就是 1915 年的「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事件」是民間社會利用傳統宗教的力量,對日本的統治進行抵抗,
這樣「義和團」式的反抗,雖然慷慨抗日,
卻不敵日本軍警的現代武器,自然是悲劇一場。
此後,接受日本西式教育的新一代台灣人也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進行抗爭,
但他們所展開的政治社會運動,其精神與內涵都大不相同。

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帝國,對待海外第一個殖民地使用恩威並施的治理方式,
和消極統治台灣的清帝國相比,顯得積極多了。
台灣由原本鬆散不相往來的前現代社會,在日本殖民統治下,
一面對抗日本政府,一面漸漸成為一個被凝聚在一起,
有整體國家感覺的現代社會。

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期間( 1895-1945 ),
台灣歷史的發展呈現出兩個主軸,一方面台灣人民對殖民政權展開反抗,
另一面也開始追尋、建構近代國家社會。
而 1920 年代可說是個轉捩時期,
日本統治台灣的政策在此時產生重大改變,
台灣社會也開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1899 年,日本成立「臺灣銀行」,施行「貨幣法」改革幣制。
幣制統一之後,台灣人民也逐漸接受「紙幣」是有價貨幣的現代金融觀念。
日治初期以「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為經濟政策,讓台灣的糖業蓬勃發展,
到了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的甜菜糖停產,
使得台灣糖不僅行銷亞洲,甚至擴大到歐、美和澳洲,可說是台灣糖業的黃金時期。 


資料來源:http://www.pts.org.tw/~web02/twhistory/page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ar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