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因英法聯軍戰後的天津條約而開港通商,這是一個外海挑戰的年代,
商人和投機者,傳教士和冒險家紛至沓來。
從這些外國人士留下來的紀錄,形成了當時西方世界認識台灣的觀點。

十九世紀,清帝國國力日衰,
積極在亞洲與中國間尋找利益的歐美列強,遂伺機強取豪奪,
處在這種時代氛圍下的台灣,便成為世界舞台追逐利益的主戰場之一。

台灣在被清帝國統治一百多年之後,島上的經濟貿易潛力蓄勢待發。
清帝國對台灣的治理方式原本是被動而消極的,
但由於民間蓬勃的發展和清國對外戰爭屢屢失利,
清國政府不得不開始在台灣建城,並開放安平與淡水兩個口岸讓洋人通商。 
1840 年的鴉片戰爭對台灣而言,是個歷史的轉折點。
鴉片戰爭後,台灣門戶洞開,西方的商人、冒險家、傳教士紛紛來到台灣。

1858 年,英法聯軍再次打敗清國,簽訂天津條約,
清國依約開放台灣的安平、淡水、雞籠、打狗等港口給外國通商。
台灣港口開放後,由歐洲人管理的海關相繼成立,洋商紛紛前來設立辦事處。
台灣和西方世界再度重逢,西方文明不再只是剝削,而是帶來了新的洗禮。

台灣社會當時對洋人還抱著懷疑和排斥的態度,
身為一個傳洋教的「外國番仔」,走在街上,會被人吐口水、扔橘仔皮,甚至丟石頭。 
1875 年,台南地區的白水溪教會準備重建時,
即受到地方勢力的對抗,造成長達六年的民教衝突。
類似的民教衝突,在台灣從南到北不時出現。 

雖然基督教在台灣各地常常受到迫害,
但由於傳教士的努力,教會的影響力還是在台灣逐漸擴散開來。
在台南地區宣教的甘為霖開設了台灣當時唯一的盲人學校,
馬偕在淡水創建了「理學堂大書院」,引進西洋式教育。
後來又成立專收女子的「淡水女學堂」。
台南長老教會的巴克禮則為台灣引進了第一台印刷機及第一份報紙。
台灣開放通商後,探險家也開始來到臺灣。
不少博物學家對臺灣的動物、植物和原住民進行觀察、紀錄,
並在期刊中發表文章,讓全世界看到一個生態豐富的台灣。

另一方面,剛進入明治維新的日本,也覬覦著台灣, 
1874 年藉琉球漂民事件:
一艘琉球船海上遇難,漂流到恆春半島八瑤灣附近,
船隻翻覆,三人溺死,琉球難民六十六人上岸,
誤入當地的高士佛社而遭殺害。
日本自認有權出兵台灣恆春半島,討伐屠殺藩屬國琉球的台灣原住民,
這就是「牡丹社事件」。 

1884 年的清法戰爭起因於法國想併吞清帝國的藩屬安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為迫使清國屈服,法國決定攻擊清國沿海徵收關稅的港口,臺灣也成了戰場。
當時,劉銘傳剛以巡撫頭銜督辦台灣事務。
他在雞籠、淡水、澎湖等地加強防守,
而法國海軍總司令孤拔則奉命佔領基隆以及附近煤礦場。

經過英國公使斡旋調解,
清帝國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等於間接承認琉球百姓是日本屬民。
因船難引起的軍事入侵事件終於落幕,
但另一場更大的歷史戰役,已經悄悄向台灣逼近。

為迫使清國和議,法軍進一步佔領澎湖。
兩國終於在 1885 年 4 月達成議和。
清帝國失去了朝貢國安南,終於體認台灣的重要性,
於是將台灣升格為省,劉銘傳成為台灣的第一任巡撫,積極推動台灣的近代化,
除了重劃行政區、整頓財務、加強防務、開山撫蕃、開鐵路電力等,
在劉銘傳短短的六年任期裡,台灣一躍成為清朝最進步的一省。

從鴉片戰爭、牡丹社事件到清法戰爭,
台灣不但成為東方與西方各種帝國勢力競相展現船堅炮利的四戰之地,
也成為各通商口岸洋行林立的四通之島。
就在來犯的西方勢力和內部飽滿的民間社會力量內外刺激下,
台灣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地。

清帝國被迫加速了對台灣的現代化建設。
為了彌補財政赤字,
清政府以官方武力保障漢人豪族與洋行商人進入山區墾殖茶葉、樟腦,
因而侵占、破壞了原住民原有的棲息地。
開港使得台灣和世界重新接軌,
開山使得新興產業得以繁榮漢人城鎮,
卻也讓山地原住民逐漸喪失生活領域。

清帝國統治台灣兩百一十二年後,漢人人口達到兩百多萬人。
對漢人而言,祖先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台灣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但對於台灣原住民而言,清帝國領有台灣,卻是開啟了他們被悲慘統治的命運。

接下來,隨著島上政權的轉手,
無論是漢人或原住民,他們的命運又將有更激烈而戲劇性的變化。

在設省後不到十年,台灣被戰敗的清帝國割讓給了日本。 

來源:http://www.pts.org.tw/~web02/twhistory/page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ar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